以下流程总结自实验课所学以及实际操作中的经验,工具简单易得,技法全在练习,可操作性是很强的,适合初学者参考。
1)标本回软
这个步骤针对那些不新鲜的虫尸。毕竟从采集到标本制作的时间间隔太长时,昆虫体内的肌肉僵硬,轻轻一碰可能触角或跗节就断了,足和翅也不能在保持完好的情况下摆成我们需要的姿势,因此需要先进行回软。
主要用水蒸气浸润虫体使其回软。在实验室里用的是玻璃干燥皿,在皿底加水,三角包或棉花包里的标本放在隔板上,放个三五天,轻碰触角判断是否能自由摆弄。时间短了回软不够会导致破碎,时间长了容易变成真菌细菌的培养基,都会废掉这头标本。当年为了交一份合格的实验课作业,没有实验室回软的条件,我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包括用电饭锅/饭盒和扎孔的塑料泡沫组合,塑料泡沫下面加水,上面放三角包。后来有学长发现把虫尸重新丢回毒瓶里,回软的效果和速度远胜水蒸气,虽然原因不明;不过此法有个弊端,乙酸乙酯属于有机溶剂,处理时间过长会导致一些昆虫体色失真。
另外,用医用酒精浸泡临时保存的标本如果需要取出制成针插干标本,也需要回软。
回软是件如此麻烦的事,所以如果有条件做新鲜的标本,还是趁它还柔软的时候整姿吧,效果又好又不费劲。要判断昆虫是否已经搁置太久或者回软充分,可以用大头针轻轻拨动触角或者足,感觉比较脆或者僵硬就最好不要急着整姿,需要再回软一些。
2)昆虫针固定胸部
这是制作昆虫标本的第一针,也是最重要的一针。
需要用到的工具是:昆虫针和展翅板。昆虫针根据昆虫的体型选取,有00#、0#、1#~5#共七种,直径依次增大,前两种不常用,最常用的是2#和3#针。
展翅板可以是各种材质的,只要针扎得稳,刀凿得动,最便利易得的是塑料泡沫板。不需展翅的昆虫直接扎在平板上即可,需要展翅的昆虫则要给它量身定做一个凹槽,使翅恰好可以水平展开在凹槽两侧的板上,若需调整足则应预留出足要摆放的宽度。
①从中胸扎入
昆虫的躯体多为左右对称,长在两边的东西总归有一对,可是中轴线上的就只有一个。在中轴线上的小盾片、口器槽等结构是一些类群的鉴别特征,务必注意避免将昆虫针扎在中轴线上,以保持鉴别特征完好。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除了膜翅目、鳞翅目、蜻蜓目昆虫以外,昆虫针应扎在中轴线偏右的位置,至于偏离多远,参见下一条。
引用文献中的说法:“昆虫针在虫体上的针插 位置是一定的,例如鳞翅目、膜翅目等都从中胸背面正中央插入;同翅目从中胸的中间偏右的地方插针;直翅目插在前胸背板的右面靠后处;鞘翅目插在右鞘翅基部约1/4处;半翅目插在中胸小盾片的中央偏右处。”(常征《昆虫标本制作方法新探》,2002)
②避开基节窝
如果针从基节窝穿出,必然导致昆虫整条足受损,对于鞘翅目昆虫来说基节窝是重要鉴别特征,所以在从背面扎入时就应观察好从腹面穿出的点是否位于基节窝。通常我们会选择让针从两足的基节窝之间或该点略偏右处穿出,可以使昆虫针的位置既不必离中轴线太远,又保持足的完好。
③竖直扎下
在针头在昆虫体内时,调整针尖的朝向,确保从正视、侧视、俯视角度观察针都是竖直扎下的。
④尽可能一次成功
这一点属于高段位技能,初学制作标本时不熟练,难免重复扎穿,导致穿孔的点不能卡紧昆虫针,不得不用乳胶来弥补,有时还会刮下体表的毛或者留下孔洞,虽然不影响鉴定,但导致成品很难看,心中不免遗憾。
3)大头针辅助固定身体
即将进入暴雨梨花针模式。这一步主要是防止虫体绕昆虫针水平旋转妨碍接下来的工作。
需要用到的工具是:大头针和镊子。
大头针不够长的时候我们也会用多余的昆虫针代替,因为只是临时固定用,怎么方便怎么来。
用大头针固定腹部左右,注意保持腹部中正。对蜻蜓目、直翅目、鳞翅目等腹部形状偏长的昆虫,越靠端部越下坠,用大头针做出一个架子将端部架起来。对腹部偏球形和鞘翅目的昆虫,两根针左右夹紧腹部即可。膜翅目细腰亚目的昆虫会稍显麻烦,因为死时蜷缩得厉害,需要用针将腹部往后别住。
4)展翅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哦鞘翅目和半翅目异翅亚目除外,它们的高潮在下一条。
需要用到的工具是:透明塑料膜、镊子和大头针。
透明塑料膜是用来压翅面用的,膜的角和边用大头针固定。也见过用其他材料来压翅面的,比如硫酸纸,不过我个人认为塑料膜更优,在其透明、防水、表面光滑;硫酸纸只是不透明,相比塑料则更环保,亦有可取之处。
①前翅前缘与中轴线垂直或稍呈锐角摆放
一般来说摆放垂直即可,但对鳞翅目尤其是翅面积较大的蝶类,前翅前缘呈锐角才显得自然,且前后翅都能显露出来。
②前后翅翅脉不重叠
后翅前缘通常和前翅后缘相接摆放。蜻蜓目前后翅几乎平行,双翅目的后翅退化成平衡棒,都是展翅比较简单的类群。在这一点上同样是鳞翅目略麻烦,半翅目同翅亚目某些昆虫的后翅过于柔软和宽大,也会比较难展开,比如北方随处可见的斑衣蜡蝉(俗称“花大姐”)后翅老往前跑,往后拉的时候一心急就很容易撕裂。但是,有了下一条,这些麻烦都可以迎刃而解。
③利用翅的连锁现象
大多数昆虫都是要展两对翅的,把握好前翅和后翅的连锁会让展翅变得容易些。同翅亚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的连锁是很容易找到的,用镊子轻轻向前拉前翅前缘,只要前翅和后翅贴得足够近,常常能带动后翅,这时找到前翅前缘需要固定的位置,后翅能自动摆放到自然展开的位置,这样整姿得到的翅会非常自然美观,当然别忘了确保后翅前缘没有太靠前以至于前后翅重叠过多,妨碍观察后翅翅脉。利用连锁最容易展翅的大概就是常见的蝉,前翅带上后翅一气呵成。
④从前向后展翅和压翅
我通常的做法是前后翅分开展,先展前翅,压好固定,再用同样的方法展后翅。因为翅的前缘是昆虫翅上最坚固的地方,镊子轻夹前缘脉调整位置,覆膜用手轻按住,铺平,取大头针固定住膜的四角和边。一些昆虫的前后翅连锁则可以用一张膜压前后翅。大头针固定点不必多,压住关键的数点,我通常用五点固定——顶角、肩角、臀角、前缘中点、外缘中点,臀区较大的还会加一针在轭褶附近。
⑤俯视确保左右对称,正视确保左右水平
主要调整左右对称,关于左右水平,还是由展翅板决定的。关于这个“水平”,针对的是一般的塑料泡沫板,有的展翅板是斜面,用来做蝴蝶标本会非常漂亮,栩栩如生,一般是买来的,我没用过,就不做讨论了。
5)足和触角的摆放
激动人心的时刻又到了!现在是鞘翅目和异翅亚目的主场,因为它们的翅没什么可展的,所以重点在于足和触角。
需要用到的工具是:镊子和大头针。
大头针的用法在这里可谓千变万化,一根针可以压和别,两根针可以架和夹,两根还固定不住就上三根、四根。
①足的位置
其实固定足的过程没有太大难度,决定标本整姿是否漂亮,关键在于足的相对位置。
最基本的要求是左右对称,进而讲求还原自然姿态。这就需要制作标本的人对该种昆虫活体的姿态有足够了解,没有充分的观察和体会,就会使标本显得僵硬呆板。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日本的整姿法,即前足向前、中后足向后摆放,既显得自然,又节省空间。至于足的弯曲程度和伸出长度等细节,则依活体的栖息姿态而定。
说来寥寥数语,要真做到这一点,没有经年累月的观察、练习和体悟却是极难啊。
②从前向后依次固定前中后足
③从基向端依次固定一条足
④注意保护跗节完整
⑤最后调整触角
触角是很脆弱易碎的部位,放到最后调整。触角同足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过也有美观为实际用途让步之例外。例如一些种类的天牛触角较身体长出许多,如果按照活体的姿态,标本占用空间太大,不利于大量标本的收藏整理,所以通常要将触角向后弯曲。
一般而言,触角形状不算奇特的,线状/棒状/锤状/膝状/栉齿状等等用三两根大头针别开或者架起来就好,而触角短小的如双翅目、蜻蜓目、同翅亚目则一般不需调整,要多费心思的是腮状触角,将贴在一起的片状鞭节小心分开,这是个细致活。我没有抓到过鳃金龟,所以从未有幸整姿这类触角,就不多说了。
6)风干和撤针整姿完毕后风干三五日即可,难在撤针
风干后的标本极易碎裂,撤针时应谨慎,按照触角、足/翅、腹的顺序依次撤掉大头针,最后取下标本。此时用塑料泡沫板整姿的弊端就可能体现——跗节上的爪若勾住了泡沫,当你不经意间向上提起标本时跗节很可能被拉断。所以在取下标本前务必检查各个部位不再与展翅板相连。
7)加标签及保存
一个信息完整的昆虫标本除了要有虫体本身,还需有采集信息和鉴定信息,记录在一定大小的纸质标签上,称为采集标签和定名标签,分别排列在昆虫标本的下方。一个未经检定的标本可以没有定名标签,但采集标签一定要有,因为采集地也会成为鉴定依据。关于采集的信息,除了标签上的地点和时间,最好还能保留下采集地生态环境的信息记录在笔记本上。
①采集信息:
地点、时间、采集人,有时还包括所属单位,但必需的是前面三个信息。其中时间的写法有一定原则,年份和日为阿拉伯数字,月份为大写罗马数字,中间以英文字符短横线“-”分隔,例如2015年4月22日记为2015-Ⅳ-22。
②鉴定信息:
学名、鉴定人,有时还包括所属单位,但必须的是前面两个信息。
③三者的位置关系:
由上至下是标本、采集标签、定名标签。关于三者的距离,有些资料上会很精确,要求多少厘米之类,需要用三级台确定位置。
保存或者说保养标本,是一个很重要却容易被忽略的环节。
个人收藏标本,最简单的处理方法是在标本盒里放一颗樟脑丸并密封保存,至少也要尽量少打开盒子,避免微生物和皮蠹进入定殖。
网站声明:
①本网站为纯公益性服务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②本网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信息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本网站如无意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我们将立即删除该信息。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