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企业
  友情链接
·中国昆虫学会
·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农大西校区植保学院
邮编:071000
电话:0312-7528150
E-mail:hbinsect@yahoo.com.cn
您的位置:首页 > 昆虫信息 > 昆虫科普
昆虫信息
古诗里的昆虫
添加时间:2011-04-01 19:53:42    浏览次数:3504     来源:中国昆虫频道     作者:Amanda  【 】 关闭窗口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的蟋蟀。蟋蟀,属于直翅目蟋蟀科,俗称蛐蛐,古称蛩,又名促织,其鸣声像又急又快的织机声,同时蟋蟀鸣声响起,秋天将要来到,似提醒织者不要浪费时光赶紧准备寒衣,所以有“促织鸣,懒妇惊”的说法。
      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蟀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唐代以后题咏蟋蟀的诗歌越发多起来。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到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文人雅士对蟋蟀的鸣声又有着独特的感受,白居易的“惜渠止解能催织,不识穷檐机轴空”,杨万里的“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陆游的“州符县帖无已时,劝耕促织知何益”,都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读来令人悲愤。
      蟋蟀声短促而凄切,闻之令人生悲,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诗家吟咏此虫,多以此出笔。如戎昱的“蛩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白居易的“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蟋蟀彻夜不停的鸣叫,令人愁肠百结。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的蝉。蝉,属于同翅目蝉科,常见有鸣蝉和寒蝉。鸣蝉俗名知了,古称蜩,在夏天出现,鸣声粗犷亮。寒蝉在深秋时节鸣叫,又称秋蝉。
      蝉字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甲骨文中的“夏”形似蝉。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发现了蝉形的文饰,《诗经》中也有“仲夏之月,小暑蝉始鸣”“五月鸣蜩”等诗句。
      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有“饱而不食者蝉也”(《荀子大略》)的说法,所以常常用来形容人清高纯洁的品质。“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虞世南这首《蝉》,更因其体现出了一种清俊高逸的人格气韵而被传颂千古。
      蝉是弱质昆虫,有不少天敌,正如曹植《蝉赋》中云:“苦黄雀之作害,患螳螂之劲斧,毒蜘蛛之网罟,惧虫草之袭予,有翩翩之狡童,运微粘而我缠。”特别是秋风一起,蝉的生命也就将近终了,因此诗歌中多用秋蝉渲染悲凄愁苦的气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面对着长亭,又是傍晚时分,凄切的蝉声更加重了离人的愁绪。
      “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的螽斯。螽斯,属于直翅目螽斯科。螽斯也叫斯螽,俗称蝈蝈,早在《诗经·周南》中就有记载:“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全诗用六个迭字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螽斯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穷冬无大雪,三月无阴雨。早气产螽斯,戢戢遍禾黍。一日父生子,三日子如父,四日子复生,五日孙见祖”(蒋廷锡《螽斯》),诗人在这里用螽斯的多而能食对贪官进行了尖刻的讽刺。
      古人还把螽斯视为吉祥之物,用螽斯的多子象征子孙繁盛,故有“螽斯延庆”之说。《明宫史》中就有记载,以螽斯命名宫门,希望皇帝借此感触动物的生机,多生后代。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的莎鸡。莎鸡,属于直翅目螽斯科,也称络纬,最早见于《诗经·七月》:“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和蟋蟀一样,也是寄托人们孤独失意、思乡怀旧等各种情绪的悲秋之虫。“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秋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表达了年华已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之情。“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悲啼的络纬、井阑、秋霜、竹簟、孤灯、窗帏、月亮等意象组合起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莎鸡的叫声犹如纺车的转动声,所以又称纺织娘。“络纬不停声,从昏直到明。不成一丝缕,徒负织作名。蜘蛛声寂寂,吐丝复自织。织网网飞虫,飞虫足充饥。事在人为不在声,思之令人三叹息”(张弼《络纬词》),在络纬“不停声”和蜘蛛“寂寂”的对比中,阐发了事在人为的道理,讽刺了只作口头文章的现象。

 

 
网站声明:
①本网站为纯公益性服务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②本网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信息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本网站如无意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我们将立即删除该信息。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5  河北省昆虫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45104号-1     技术支持:三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