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企业
  友情链接
·中国昆虫学会
·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农大西校区植保学院
邮编:071000
电话:0312-7528150
E-mail:hbinsect@yahoo.com.cn
您的位置:首页 > 昆虫信息 > 昆虫科普
昆虫信息
什么是拟态?
添加时间:2011-06-25 10:01:38    浏览次数:1727     来源:昆虫频道  【 】 关闭窗口
        昆虫是自然界生物类群中的一员,这就必然使它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模拟是一种动物摸仿另一种动物的形态,使良己长得和它们相似,从而获得保护自己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免遭天敌的侵害。这是不同种的动物,在自然选择上朝着对自身有利的特性发展时结果。
  拟态的概念是基于这样的设想:某些种类的昆虫对鸟及其他捕食性天敌来说是令其厌恶的,不可口的或不可食的,且这些种类具有醒目的“警告”色让捕食者识别而避开它们;另一些无害而又很可口的昆虫则采用了类似的花纹以获得保护,因为捕食者误以为它们是不可口的种类而离之而去。不可口的蝴蝶被当作“模型”,而可口的种类则被称为“模拟型”。
  很容易想象到,拟态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致于有些时候它们与模型之间是如此地相似,只有通过仔细检查它们的脉序才能区分开来。越与模型相似的拟态越容易被捕者误认为模型,因而也更容易逃避捕食。相反,拟态程度差的蝴蝶将不被误认为模型,因而更容易受到捕食。在这种压力下,拟态差的个体将逐渐被消灭, 仅留下那些与模型很相似的类型。拟态常扩展到行为方面,以致于模拟者采用模型种的习性和飞行行为。任何与模型行为不相符的模拟者都将在自然选择的长期过程中被淘汰。只有一些难于下咽的蝴蝶被捕食以后,其余部分的蝴蝶才能幸免。如果蝴蝶种群含有高比例的可食性模拟者, 捕食者就有很大的机会捕食它们, 因而就不能很快地识别警戒色, 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价值。
  拟态通常可分为两类:<1>贝氏拟态:在昆虫的某些科中,有大量不可食的种类充作贝氏拟态的模型。例如,斑蝶科中包括许多难于下咽的种类,因此成为其它科的蝴蝶模拟的经典模型。 模型与模拟者必须共存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的栖息地。而且,模型总是应该比模拟者更丰富。这是因为捕食者必须有厌恶的实际经验后才能识别警戒色。换句话说,只有一些难于下咽的昆虫被捕食以后,其余部分的昆虫才能幸免。如果昆虫种群含有高比例的可食性模拟者,捕食者就有很大的机会捕食它们,因而就不能很快地识别警戒色,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价值。在野外并不发生高比例的模拟者。通常模拟者都极少,很难发现,而模型则可能非常丰富。贝氏拟态中最惊人的一个例子是巴布亚产的兔凤蝶(Papilio laglaizei Depuiset)。 这个种的模型不是别的蝴蝶,而是白天活动的一种蛾(Alcidis agarthyrsus)。 它们从正面看非常相似,只有从反面看才能区分开来。这种蛾腹部腹面呈鲜艳的桔黄色,而任何凤蝶属的种类都无此特征。兔凤蝶则利用后翅臀褶区的相同颜色的斑来达到这一目的,当其休止时这一部分正好盖在腹部上而形成桔黄色现象。
  非洲凤蝶(Papilio dardanus Brown)具有雌体多型现象, 从而呈现出多种有趣的贝氏拟态。其雄蝶很易识别,乳黄色的翅上具有黑色的花纹,后翅各具一枚尾突。在某些分布区(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雌蝶在颜色、花纹及形态方面都与雄蝶非常相似。在其他地区,绝大部分雌蝶后翅无尾突,形态差异悬殊,且大量模拟其他科的不可食种类的形态。已知非洲凤蝶的多型雌体超过100种。贝氏拟态大量出现在凤蝶科中。
  <2>缪氏拟态:这个术语用来描述均不可食的不同种具有类似形态的现象。如果发生在同一地区的两种不可食昆虫具有相同的标志或警戒色,那么对两者都有利。很明显只要捕食者误食其中任何一种,即可记住其特有的警戒色而避食这两种昆虫。在一特定地区,在当地所有的捕食种类都记住昆虫的警戒色之前,必然有一些昆虫要成为牺牲品。如果是两种昆虫具有相同的花纹,则每一种失去的个体数大致相等。由捕食选择产生的进化压力将有利于趋同进化,直到它们变得非常相似。当然这个过程将持续很长一个时期。在某些情况下,拟态型开始可能是由于随机变异而产生的,它们能存活下来是因为它们很幸运地类似于其他不可食的种类。没有化石或其他原始型的证据,上述观点是无法证实的。
  理解产生模拟花纹的选择过程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捕食者如何识别警戒色及花纹中那些特征是关键的这一方法来实现。需要研究的是,捕食者识别的是整个翅面的花纹,还是仅象点、带这样的局部特征,或者是某些颜色的并列。
  拟态研究的先驱普尼特指出,既使缪氏拟态中的一种比另一种更丰富,它们仍然从共同的花纹中得到益处,而较稀少的种类则会获得相当大的好处,就象贝氏拟态一样。

 
网站声明:
①本网站为纯公益性服务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②本网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信息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本网站如无意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我们将立即删除该信息。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4  河北省昆虫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45104号-1     技术支持:三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