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企业
  友情链接
·中国昆虫学会
·
  联系我们
地址:河北农大西校区植保学院
邮编:071000
电话:0312-7528150
E-mail:hbinsect@yahoo.com.cn
您的位置:首页 > 昆虫信息 > 害虫防治
昆虫信息
人蚊千年战 如何增胜算
添加时间:2011-09-24 09:33:28    浏览次数:1805     来源:凤凰网  【 】 关闭窗口
      日前,浦东新区爱卫办引进了一种“新式武器”——防蚊闸,安装在世博园区附近马路的下水道盖板下。防蚊闸其实是一个黑色的塑料罩,尺寸与下水道口径相同,中间开有漏斗形的“单向阀”,排水时才会打开,既不影响排水,又能达到控制蚊虫飞入下水道产卵繁殖的目的。

      疾控专家说,蚊虫的历史比人类长得多。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一直在与嗡嗡骚扰、吸血传病的蚊虫斗争,各种策略、方法、工具层出不穷,但数千年过去,敌对双方至今仍是“胶着”,而且短期也不会取得决定性胜利。不过,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对这场“持久战”,我们还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组织手段,力争增加“胜算”。

      仿生学遗传生物学加盟

      数千年来,人对蚊子基本上采取物理手段,手拍、扇赶,或者干脆躲到蚊帐纱窗后“图个清静”。中国民间不少人家还在室内摆放驱蚊草、夜来香等植物,但效果有限。

      现代科技出现后,驱蚊更多采用化学方法。如今中年以上的人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深挖洞、广积粮”,蚊虫过冬有了好去处,上海的蚊虫密度因而增高。里弄中每晚七点左右都展开统一灭蚊:听到居委干部摇铃响,大家纷纷出门,室内点起含中药成分的蚊香,或者在木屑上滴几滴敌敌畏乳油来“熏蚊子”……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熊成龙博士称,传统的化学灭蚊方法有氨基甲酸酯、有机氯、有机磷等,但它们大多在环境中有残留,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也存在毒性,“有效也有害”;从上世纪80、90年代起,科学家们致力开发纯天然灭蚊成分,并人工合成“拟除虫菊”,才实现了灭蚊同时对人体无毒无害的目标。

      “虽然人蚊大战并未获胜,但现在的灭蚊驱蚊技术确实大大进步了。”熊博士解释说,如今在酒店饭店里,利用紫外光发出直流电,可电击蚊子;在广场花园里,通过液化气等产生二氧化碳,模拟人生存的环境,也可诱捕击杀蚊子。此外,近年来仿生学、遗传生物学在灭蚊技术上亦有所突破。比如,抑制昆虫生长发育的激素,使蚊子在生长周期内无法成长;或者通过“生殖隔离法”,让雌蚊子难以生育……这些技术皆可从源头上解决蚊子困扰。不过专家强调,仿生学、遗传生物学的灭蚊技术迄今仍局限在实验室内,要真正实现广泛运用尚需一段时日。

      让柳条鱼水中灭蚊

      “灭蚊,目前最好的方法是防患于未然。”市爱卫办副主任金培武说。专家介绍,蚊子的一生分成四个阶段,卵、蛹、幼虫都生活在水体中,等蚊子发育成虫飞出水再去灭蚊,其实为时已晚。因此,减少水体中的蚊子幼虫,成为控制蚊虫密度的最佳办法。

      柳条鱼堪称水中灭蚊高手。这种可爱的小鱼,夏天一夜能吃掉100多个蚊子幼虫,不但经济可行,且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增强蚊虫的抗药性。柳条鱼繁殖期一般为45天左右,适应性很强,可以在河沟、池塘等水体中生活,也能放养于小水池、插花瓶等小型水体,目前已经开始在本市不少小区试养。

      尽量减少积水是灭蚊不可缺少的一步。保持明沟通畅、及时清扫积水,对一些必备水体如集水井、下水道等,则应采取家网罩、防蚊闸等物理方法阻隔蚊虫产卵,并定期投药。专家特别提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积水点,如游乐场防护用的旧轮胎、路边随手丢弃的空罐头、天井里废弃的鱼缸等等,“对假山盆景等居家内的积水处,可放些盐改变水质,以防止蚊虫孳生。”

      物业应担起小区灭蚊责任

      专家指出,说到底,灭蚊是一个环境清洁卫生问题,单靠个人或家庭“洁身自好”远远不够。人蚊之战是一场“全民战争”,需要全社会动员。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对预防疾病、提高大众卫生健康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转型,过去整齐划一的召集体系、大规模的群众性活动,都已是明日黄花。单就灭蚊而言,如今也面临着不少新问题。

      比如,各种地下设施充分开发,加上空调普遍使用,蚊虫越冬有了比过去好得多的条件。但地下设施的管理部门对控蚊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以至于空有防蚊闸等新式武器,使用率却并不高。又如,公共区域和老式里弄的灭蚊由爱卫会承担,但其他居民小区,灭蚊往往是薄弱环节。物业称职的,清理积水和卫生死角做得较好,蚊蝇等病媒虫害相应少很多;而更多的物业以经费拮据为由,对此并不热心。“事实上灭蚊花费并不多。”疾控中心专家算账,一个雨水井每个月投3克药物,一年投6个月,较贵的灭孑孓沙粒剂“安备”一千克70元,一般规模的小区有200多个雨水井,一年花费不过二三百元。专家建议,有关单位和小区物业应切实担起灭蚊责任,“较少的投入可换来环境的较大改善,何乐而不为?”

 
网站声明:
①本网站为纯公益性服务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②本网转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信息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本网站如无意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我们将立即删除该信息。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信息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5  河北省昆虫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09045104号-1     技术支持:三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