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人来讲,纠结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烦恼一般只出现在上菜场、超市买米粮油面的时候,连菜场里面卖油的大妈都要郑重地加一句:"这可是非转基因的!"以示强调。
大妈的强调虽然不能显示出她已确乎弄清了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产品的差别,但也能折射出转基因与非转基因产品在普罗大众心中的天差地别。
大众们对于转基因食品总是抱有一种怀疑态度,凡是打上"非转基因"标签的产品似乎能给予更多的安全感,很多商家似乎也看到了这一商机,根据美国《包装事实》(Packaged Facts)杂志估计,2014年,全球食品与软饮总市值超过了5万亿美元(约合32.6万亿人民币),其中非转基因产品约占5500亿美元(约合3.59万亿人民币)。该杂志还预计,到了2019年,全球非转基因食品与软饮总市值将达到1万亿美元(约合6.5万亿人民币)。科学家们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抗虫害、抗干旱、高产量的转基因作物倒是催生了"非转基因"的新卖点!
那么,转基因食品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的健康、生活吗?
5月17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了一份名叫《基因工程作物:经验与展望》(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旨在对目前针对转基因作物及其制成的食物的安全性、以及引发的环境和社会效应进行的研究做一次客观的综述,然而最后得出结论是:
(1)没有发现确凿证据表明目前商业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与传统方法培育的作物在健康风险方面之间存在差异;
(2)没有发现任何疾病与食用转基因食品之间存在关联;
(3)没有发现确定性因果关系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会造成环境问题。
这份388页的报告开始于两年前,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院召集了50多位科学家、研究人员、农业和工业专家,组成报告编写委员会。编写过程中,相关人员参考了900多项相关研究,使用了自转基因作物首次发明以来、至今20年间积累的数据,听取了3场公开听证会和15场网络研讨,并吸纳了超过700条公众意见。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
编写委员会将美国、加拿大与英国和西欧国家近年来的疾病报告进行了比较。美国和加拿大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食用转基因作物,而英国和西欧地区则食用得较少。结果发现,自90年代转基因作物问世以来,并未有哪种疾病表现出了长期的增长规律。研究也显示,肥胖或2型糖尿病与转基因食物之间也未发现任何相关性,例如乳糜泄(Celiac disease,指病人对麸质(麦胶)不耐受的疾病)在两地人口中就均有增加。
此外英国儿童泛自闭症的发病模式也与美国相似。
报告最后总结道:通过基因工程种植的农作物可以安全地食用,不会增加患癌症、肥胖、胃肠疾病、肾病、自闭症或过敏的几率,简言之,与传统方式种植的作物相比,转基因作物并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更高的风险,
转基因作物的经济与生态效应
目前全世界只有12种转基因作物进行了商业化种植。大多数转基因作物由棉花、大豆、玉米、甜菜和油菜几大品种组成,据统计,2015年,美国99%的甜菜、94%的大豆、94%的棉花和92%的玉米都属于转基因作物,要么具有抗除草剂能力,要么有抗害虫能力,或两种特性皆有,省时又省力,也难怪这四种作物深受美国农民的喜爱了。据该报告称转基因作物占了全球农作物数量的12%。
但若因此就说,转基因作物能够显着提高粮食、经济作物的产量,似乎也欠妥当,因为该报告认为种植转基因大豆、棉花与玉米对农民有着积极的经济影响,但"没有证据显示转基因作物改变了(美国的)增产率"。一些新的基因技术可能会增加产量增长率,但该报告无法给出肯定答案。
如果真要说转基因作物造成了某种影响,那也只能是:野草与害虫的转基因抗药性正在成为"重大农业问题"。
该报告称,总体而言,转基因作物减少了农民的耕种时间,降低了杂草和害虫带来的损失,为农民省下了不少费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由于农民在栽种具有抗除草剂能力的转基因作物上喷洒大量草甘膦,反而促使一些杂草演变出了抗草甘膦能力,而草甘膦是当前全球最主要的转基因作物的抗性除草剂。
栽种抗害虫作物的部分地区,害虫数量有所下降,其中较为明显的是一种名叫欧洲玉米螟的害虫。
也许,转基因技术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如一些媒体口中所说的那么夸张,它既不会显着提升作物的产出效率,达到"人人无饥馁"的盛世,也不会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基因,演变成生化危机。
科技日新月异,基因工程技术与传统植物育种技术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显,基因编辑技术与传统的辐射或化学技术都能诱导作物的特定基因变异,因此,对于新的作物品种的监管,我们应该更侧重于植物特性方面,而不是具体培育过程,无论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还是传统育种技术培育的新植物品种都应接受安全性检测,所以,正如洛杉矶的食品行业分析师菲尔·兰伯特(Phil Lempert)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情感上的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
(生物谷 Bioon.com)
|